看金融“活水”如何“链”动产业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

  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县域各项贷款同比增长53.13亿元,增速7.88%

  过去一年,我市个体工商户、工业、制造业贷款增速居全省前列,帮助1800多家企业降低融资成本9680万元

  激活发展动力

  今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围绕省市198个重点项目及项目主体,建立工业企业融资“白名单”、融资问题反馈清单,常态化开展“政银聚力、赋能制造”系列融资对接活动,推广“税电指数贷”“云税贷”等信用数字化产品

  全市累计发放“税电指数贷”17笔、1099万元;积极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利用“善新贷”等信贷产品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3100万元

  202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税收6.38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12.06%;金融业增加值45.38亿元

  完善服务体系

  去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围绕信贷投放、成本压降、产品创新、贷款接续、首贷培植、金融服务等制定了《2025年巴中市金融重点工作30条》《巴中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等

  2024年,全市金融服务产业链体系集聚68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超2万人,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健全的金融网络

  通江银耳、长赤翡翠米、平昌青花椒、巴山肉牛……当越来越多受到信贷支持的巴中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脚步也愈发同频共振。

  这是金融支持巴中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不仅是农业生产,推动工业、服务业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从大项目到小生意,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金融“活水”润泽千行百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离不开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

  去年以来,我市着力构建财政激励金融、金融支持产业的政策传导机制,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当新思路、新举措挥毫泼墨于新蓝图,一幅幅动人的发展画卷次第呈现。巴中这块红色沃土,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下,正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机。

  精准发力 不断提升服务实体能力

  金融贯穿生产、贸易、投资等各领域,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是供应链稳定畅通的重要支撑。

  持续优化产品及服务,加大对重点产业金融支持力度,无疑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捷径”。创新金融模式、赋能产业发展,“看不见”的金融链条正在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2月,恩阳区柳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被评定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农发行2.4亿元的信贷支持。在园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如同隐形的“输血管道”,让资金流动,输向各个环节,创造更大价值。

  不仅如此,农发行还将智慧农业列为重点支持领域,依托扶持政策,投放4000万元农业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贷款用于支持优势产业智慧灌溉一体化项目建设,从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人拉牛耕”到智能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系统等现代农业设备应用于田间地头。

  有了金融支撑,产业发展的步伐愈发矫健。

  为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紧盯金融服务领域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深化机制建设、服务下沉、流程再造,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能。截至今年6月,我市县域各项贷款同比增长53.13亿元,增速7.88%。

  此外,以中国农业银行巴中分行、巴中农商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渠道建设、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生态共建”四维发力,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抢抓市场机遇、立足企业需求,不断强化政策性金融履职责任与担当,助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从服务实体经济看,过去一年,我市个体工商户、工业、制造业贷款增速居全省前列,帮助1800多家企业降低融资成本9680万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从信贷支持项目建设到产业链金融布局,金融服务始终与实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巴中大地上,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守正创新 不断激活金融发展动力

  如何以金融服务为支点,解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财务密码”?“打通企业融资堵点,是当务之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针对企业抵质押物缺乏的问题,应推广‘税电指数贷’、设备租赁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方式,加大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力度。

  今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围绕省、市198个重点项目及项目主体,建立工业企业融资“白名单”、融资问题反馈清单,常态化开展“政银聚力,赋能制造”系列融资对接活动,推广“税电指数贷”“云税贷”等信用数字化产品,增强金融精准服务效能。

  此外,我市还创新特色抵质押融资模式,提升企业专用设备、大型机具设备抵质押率,针对抵质押物不足问题,推动银行机构创新发放知识产权、仓单抵质押贷款6700万元。

  一组数据可以例证。全市累计发放“税电指数贷”17笔、1099万元;积极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利用“善新贷”等信贷产品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3100万元。

  今年2月,四川银行巴中分行落地运营,银行类别更加丰富、金融供给更加充分。

  自2021年四川银行与巴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在信贷政策、信贷规模、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业务运作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支持,已为巴中市主动授信超150亿元,累计实现信贷投放超70亿元,债券投资6.47亿元。

  同时,我市还先后组建市鑫园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融资服务中心等,建立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实打实的举措,是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

  202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税收6.38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12.06%;金融业增加值45.38亿元。聚焦工业、服务业、农业等细分赛道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完善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化、差异化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在金融“活水”的融汇下,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发展逻辑正在形成。

  整合资源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服务该如何发力?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有力引导。

  “要抓好财源建设,完善财政、税务、金融、国资、债券、特许经营贯通融动机制和政策服务体系,实现‘活金融、强国资、大国企、好财政’。”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擘画的蓝图给出了答案。

  去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围绕信贷投放、成本压降、产品创新、贷款接续、首贷培植、金融服务等制定了《2025年巴中市金融重点工作30条》《巴中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等,引导金融有力支持巴中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措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越来越多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2024年全市金融服务产业链体系集聚68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超2万人,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健全的金融网络。

  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正在为更多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新成立的融资服务中心对我们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提供一站式、多元化、高效率的融资服务,帮助我们切实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一位企业家如此表示。

  “我们构建了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致力为把巴中打造成‘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赋能。”中国农业银行巴中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选派人员入驻5个县(区)政务中心,确保第一时间为新注册企业提供开户等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当前,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还在不断延伸。创新发展期货市场、强化融资担保功能、完善产业基金体系……我市正着力构建高质量金融服务体系,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眼下,金融“活水”正在以“精准滴灌”之势,不断流入供应链中真正所需、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在这里,金融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未来,期待更多金融创新政策“落地开花”,为巴中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贡献力量。(巴中融媒记者 曾洲)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巴中经济开发区时新街道通州大道8号A区7楼
邮箱:bzfzkgjt@163.com
传真:0827-5295019
0827-5295888
快速通道
集团概况
新闻中心
主营业务
党建群团
企业文化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巴中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18016349号-3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107号